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

德國為什麼擁抱難民?

德國為什麼擁抱難民?


文章以及圖片來源: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70871

作者:吳怡靜  天下雜誌581期



光是八月,德國就已收容十萬難民,成為各界稱許的慈善大國,然而國內新納粹勢力鼓譟、東歐鄰國反對強制配額,這個梅克爾口中比歐債更嚴重的難民危機,正考驗歐洲價值觀。


漫長的路途終於結束,滿載的火車從匈牙利抵達慕尼黑的中央車站,大批難民走了出來。三十七歲的阿拉里跟老婆牽著五個小孩,一家人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。

「歡迎!」成群的志工和當地居民舉起招牌,熱情迎接他們,有人送上自製的藍莓派,有人帶來氣球逗樂孩子們。

「德國是唯一歡迎我們的國家,」原本是敘利亞公務員的阿拉里感動不已,他老婆熱淚盈眶,「我感覺好像又回到了家人的懷抱。」

另個敘利亞年輕人興奮地展示他隨身攜帶的一張海報,上面是德國總理梅克爾的照片。對這些難民來說,她是「梅克爾媽媽:難民之母」(Mama Merkel: mother of the outcasts)。

難民危機比歐債更嚴重

兩個多月前,德國才因為要求希臘厲行緊縮,強硬的立場飽受批評,國際形象跌到了谷底。憤怒的希臘人甚至還把梅克爾比做希特勒。

誰想得到,如今的德國變成全世界按讚的慈善大國,梅克爾更成了救苦救難的活菩薩。

因為光是八月,德國就接收了十萬難民,預估今年底的收容總數將達八十萬人,而且未來幾年內,還有能力每年接收安置至少五十萬難民。

「梅克爾或許是歐洲最有權勢的政治人物,但她鮮少展現出大膽領導。可是,面對這次的移民危機,梅克爾女士的處置方式實在了不起(remarkable),」《經濟學人》對她刮目相看,盛讚她「勇敢、果斷、正確」。

「作為一個強大、經濟健全的國家,我們有能力去做該做的事,」梅克爾告訴德國媒體。

八月底,她就一再警告,眼前的難民悲劇,將對歐洲的未來,產生比歐債問題更加嚴重的後果。如果無法好好應對難民問題,她直言,歐洲將不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歐洲。

這場難民危機,至少已經延燒四年。

二○一一年,「阿拉伯之春」效應在中東擴散,敘利亞人民開始呼喚改革,但這個單純的訴求,卻招來阿塞德政權的殘暴鎮壓,短短幾個月內戰火肆虐,數十萬人喪生,千百萬人開始流亡。

起先,他們湧向黎巴嫩、約旦、土耳其等鄰國,臨時難民營塞滿四百多萬人,早已超過極限。

於是,不少人鋌而走險,跟著來自非洲、阿富汗、伊拉克等地的其他移民,透過人蛇集團搭船橫越地中海,企圖偷渡到歐洲。但船難頻頻發生,今年四月,利比亞外海發生偷渡船翻覆事件,八百多人死亡,震驚全球。

「我們必須全力防止地中海變成墳場,」義大利總理倫齊高聲疾呼。

海路不成,大批移民改走陸路,試圖從馬其頓、塞爾維亞和匈牙利進入歐洲,即使遭遇阻擋,也要徒步走向西歐。(見下頁表)

歐洲不得不開始正視這場自二戰結束以來,最龐大的移民/難民潮。

輪到德國幫別人療傷止痛

德國對難民的門戶開放態度,被視為「道德領導」的展現。不過,很多人也好奇,德國為什麼願意這麼寬容地擁抱難民?

不少德國民眾認為,對難民們表達接納與歡迎,能讓德國從過往的不堪歷史中,獲得某種救贖。

「我們在大戰時侵犯其他國家,做過許多可怕的事,造成了太多的傷痛,」帶著一堆自己的舊衣服,在慕尼黑車站迎接難民,六十九歲的施萊佛說,「現在,正是我們幫助別人療傷止痛的時候。」

《彭博社》駐柏林專欄作家貝許斯基分析,政府、公民社會、媒體這三股力量,促成了今天德國人不再排外、願意接納移民的心態。

第一,最近十年,德國政府放寬移民政策,努力增進選民對移民的認識;主流政治人物絕不會操弄族群議題。

其次,德國各地的公民社團這些年與移民密切互動,也因此吸引愈來愈多民眾投身志工行列,協助難民。

第三,德國媒體普遍都對難民抱持同情。發行量最大的小報《圖片報》(Bild)甚至為難民印製了阿拉伯文的移民相關資訊。

經濟,則是另一個重要因素。「德國的經濟實力強大、人口結構面臨老化、對勞動力有需求,都促使德國歡迎移民和難民,」奧斯納布呂克大學的移民專家克萊絲特指出。

「我們將從中獲益,因為我們需要移民,」德國勞工部長納莉斯明白表示。

眼前,歐洲最大的問題,是東西歐對於如何安置難民,態度明顯分歧。

在德國敞開國門接收難民的同時,匈牙利政府正在加速建造邊界隔離牆,希望擋住越境人潮,並且指責德國放寬限制,等於是鼓勵移民湧入,在移民危機中製造新的問題。

德國、法國和義大利等國家主張趕快建立一項配額制度,以接納今年夏季湧現的數十萬難民。

然而,波蘭、匈牙利、捷克和斯洛伐克等國卻發布了聯合聲明,反對歐盟發出任何共同接納難民的命令,理由很簡單:單單依靠配額制,只會導致更多難民潮。

「現在的歐盟缺乏歐洲精神,也缺乏團結一體的決心,」九月九日,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在歐洲議會的演說上,憂心指出。

「難民危機考驗歐洲價值觀,」《金融時報》提醒。

根據國際法的規定,歐洲必須為每一位抵達歐盟的真正難民提供庇護。但政治現實上,因為涉及的難民數量太大,各國很難長期維持國內民意對這項政策的支持。政治人物必將面臨價值觀的衝突:站在道德和法律的制高點,接納尋求庇護的難民,或是選擇民主原則,尊重自己選民的意願。

隨著難民如潮水般湧入,這場危機正在加劇歐洲東西分裂。

匈牙利總理奧班警告,穆斯林難民讓歐洲的「基督教認同」面臨了威脅。但是,梅克爾最近卻表示,也許德國人應該勇於接受新現實:未來,他們的國家形象很可能會改變,不再是一個以基督教、白人為主的國家。

新移民將改變德國

德國的勇氣,其他歐洲國家望塵莫及。只是,德國國內的極右派勢力也在反撲,新納粹暴力有升高跡象,今年七月為止,德國已有將近兩百個難民庇護所遭受縱火攻擊。

移民潮會為德國帶來負擔(收容八十萬難民,預估耗費一百億歐元,約三千七百億台幣),引發極端勢力反彈,但是也帶來機會,可創造一個多元、包容的新德國。

八月底的《明鏡週刊》分別以「黑暗德國」、「光明德國」兩張截然不同的封面,提出了關鍵質疑:哪一種面貌將勝出?

同樣的疑問,也在挑戰歐洲。